铜川电竞馆 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,同程旅行二季度业绩超疫情前水平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文本 | 丁娇,作者 | 顾文,编辑 | 方占波
要说今年上镜次数最多的行业,旅游业肯定是其中之一。
从五一假期人山人海,到暑假热门景区一票难求;从山东淄博的烧烤,到西北大漠的骆驼,再到备受欢迎 的研学游,许久不见的热闹场景又回来了。
旅行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,朝九晚五的上班族、有钱自由的老年人、活力四射的00后,都用自己的方式疯狂旅行。
行业复苏在旅游平台的财务表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。
同程旅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8.7亿元,同比增长117.4%;经调整净利润5.9亿元,同比增长428.9%;月均付费用户4220万,同比增长52.3%。三项业绩指标均超过疫情前水平,创下历史记录。
这已经不能被描述为“复苏”,而应该被称为“爆发”。
很多人认同疫情过后旅游业会复苏,但复苏如此彻底、增长如此迅速,已经超出市场预期,在整体经济增长放缓、消费疲软的背景下,尤为亮眼。
令人好奇的是,这个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,火热的增长势头还能维持多久?
这一代游客确实敢花钱
家住南方四线城市的余飞今年夏天开启了一场大型北京之旅——五个妈妈带着六个孩子去旅行。
对于这次“复仇之旅”,余飞的期望是玩得开心。最低标准是每晚必须住五星级酒店,安排专车在市区接她。为了让孩子在北京环球影城玩得开心,她花了三四千元订园内酒店,又花了近三千元买门票和快速通行证。
作为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,如此奢侈的消费方式并不是她能够承受的。
她的出发点很简单:“因为要照顾孩子,所以需要好一点的条件,出去玩要玩得开心,回家要努力工作赚钱。”
今年暑假同样来北京旅游的80后孟宇,在北京王府井疯狂购物,服装店店员看她买多了,给她一个箱子,她把衣服打包好,直接寄回老家。
这样的“名场面”已经消失了两三年,非一线城市的人光是去北京的大商场“挥霍”一下,一个月的工资就花光了,但他们觉得很值得。
家住云南某五线城市的杨凤帆已退休,他计划今年10月去贵州,行程中他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就是茅台国际酒店,一晚房费近700元,在当地算是很贵的了。
有句话说,“酒鬼的真正目的不是喝酒”,他远道而来,就是为了喝酒,听说住进这家酒店,可以拿到原价购买茅台酒的名额,这个名额他需要。
退休后,杨峰帆加入旅游大军,开始自驾游全国各地。他曾在广西一个叫长寿村的地方买了好几箱矿泉水和菜籽油,因为当地村民说这样可以延年益寿。他游历了全国很多景区,每两年都会“重温”一些景区。
他这个年纪的人退休后生活还算宽裕,每个月的退休金足够他出去旅游了,除非有一天他走不动了,那他就不再出去旅游了。
这些来自小镇的人,正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旅行队伍中,过去旅游的主要消费者是大城市的精英阶层,但现在人群正在从一线城市向非一线城市蔓延。
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旅游业发展规划》明确指出,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。
同程旅行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,其平台约87%的注册用户居住在非一线城市,第二季度微信平台新增付费用户中约70%来自非一线城市,由于这部分人群更愿意在旅行上花钱,同程旅行的月付费用户已达4220万,付费率达15.1%,创三年来新高。
除了非一线城市人群外,Z世代年轻人是另一支新兴的旅游力量。
大二学生沈宇今年3月开始像特种兵一样旅行,他是个疯狂的学生,一天可以不间断地去一个城市,5月底去了江苏,朋友圈里,前一秒还在南京,后一秒就到了北京。
他仅用六天时间就打卡了北京几乎所有的著名景点,比如到京当天,安顿好行李后就赶往国家博物馆、人民大会堂、前门大街、北京CBD……
半年的时间,他几乎走遍了全国。“他每天都在旅行,大家都以为他辍学了。”一位同学评价道。
小众景点受追捧,冷门城市胜出
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,一个明显的趋势是,一些小众景点、冷门城市今年格外受欢迎。
同程旅游数据显示,五一假期,“小众”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172%,“冷门”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113%,国内三线及以下城市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过150%。
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杜锋今年春天去了霞浦。霞浦是福建省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,曾经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渔村,以滩涂风景秀丽、能拍出美照而闻名全国。
景区的火爆程度超出杜峰的想象,去往高洛滩的路上,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,交通都十分拥堵;市区的夜市里,每个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,深夜十二点依然人头攒动。
尽管如此,他还是怀念那里的美景,计划今年9月再去离霞浦不远的平潭岛。那里也是个小众地方,没有大城市里的5A级景点,也没有大城市的娱乐设施齐全。“坐在那里吹着微风,感觉很好。”杜锋对丁娇说。
20岁的大学生赵婷每次出行都会避开人多的地方。“出门就是为了放松,没必要去人多的地方拍照。看到打卡点,人太多就不想去了。”
旅行目的地在改变,旅行方式也在改变。
以前很多人出游都是跟团、跟着导游,但现在自由行已经非常普遍,旅行团规模越来越小,小团游成为一种趋势。
赵婷喜欢一两个好朋友一起小团出行,因为人数少,可以一起商量事情,互相迁就,参与感强。
她最糟糕的一次旅行是去年,她和学校社团的几十个人一起去山上看星星。因为人太多,她觉得很难融入其中。“别人不在乎你的想法,你的个人声音被削弱了,决策权掌握在领队手里。”她告诉《焦点》,那次之后,她再也没有参加过大型团体旅行。
余飞这次暑假全家出游报名了一个定制游,旅行社相当于服务商,只负责代订热门景点的门票和远距离景点的接送,你可以自己规划行程,自己选择酒店和餐厅。
这种方式不仅省去了订票、交通的麻烦,而且实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自由化。
出行需求分散化,大群体被拆分成小群体,很多原本集体支付的项目变成了个人支付,对旅游从业者来说,通过服务变现的机会增多。
杨峰帆不喜欢传统的旅游团,一直是自驾游的爱好者。今年,他和妻子从西双版纳开车到三亚,再到西藏,再到北京,再到青岛、淄博,再一路向北到哈尔滨、赤峰。两个人,一辆车,走遍了大半个中国。
旅途中,他们边走边休息、边开车边玩耍,每到一地,就品尝当地美食,体验当地生活,为拉动当地旅游经济贡献力量。
这种“漫无目的”的旅行方式在一些退休老人当中很流行,而对于年轻人来说,因为要上班上学,时间有限,所以目的性更强,基于兴趣的旅行更常见。
“特种兵”沈宇今年参加了很多场明星演唱会,基本每场都参加了。每场演唱会对他来说都像是一次跨城之旅。海南、天津、北京、兰州……他穿梭于各个城市,出现在不同的明星演唱会上。
这一趟花了不少钱,热门航线的机票动辄上千元,有的明星演唱会的票更是一票难求,酒店、出租车、餐饮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总体来看,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,过去那种在车上睡觉、下车拍照、饿了就吃面包的跟团游方式已经不再流行。
不同背景、不同圈子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有意义的消费和旅行体验,场景化、互动化、沉浸式的体验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,一个城市的特色美食、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、一场演唱会,甚至只是一处美丽的海滩,都可能引发一场旅行。
需求更加多样化、个性化,人们的花钱场所也越来越多,这正是旅游业的机会。
旅游业新机遇在于结构性变化
旅游业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在发生变化,倒逼供给侧发生变化,催生了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。
比如,一些酒店推出“检查房”“宠物房”“电竞房”等针对特定人群量身定制的住宿新产品。
再比如,今年颇受欢迎的游学活动。陕西铜川陈炉古镇一家瓷器店的老板告诉顶角,今年古镇景区的游客明显增多,他们把瓷画、陶艺和游学项目结合起来,一个月收入就有十几万元。
电竞、修学游、非遗、音乐、集市,每一个场景跟旅行的结合都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服务。
同程旅游联合腾讯音乐、葛仙村度假村推出TMEA音乐节、同程葛仙村音乐节;与桂林共同打造FIR萌梦幻市集;还与英雄联盟、王者荣耀联手打造“同程杯”电竞赛事,满足了不少年轻人兴趣出行的细分需求。
普通百姓可以获得这些服务的场景有很多,包括微信小程序、短视频、地图应用、线下门店等,同程旅游通过多渠道布局,降低了门槛。
今年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,如何把握最新方向和趋势,更好地匹配供给侧和需求侧,真正激活市场活力,成为众多从业者关注的话题,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。
来自北方城市的80后年轻老板李金道今年五一假期到淄博逛了两天,被现场的高人气所震惊。不过,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不是烧烤摊上的烤串,而是整个城市旅游服务的包装和打造。
“去之前,我以为淄博烧烤是因为味道,去了之后才发现是因为服务。淄博对烧烤的营销、山东好客文化的输出、对游客安全的一系列保障,会让你觉得这一趟不虚此行。”他说。
人们来淄博烧烤,但并不只是为了烧烤,很多人来这里是为了好玩,是为了在这个城市获得全新的体验。
如果能够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去设计旅游产品,我们就会发现旅游产业的升级空间还很大。
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交通,很多人习惯了网上订票,但在一些小城镇,网上订票率还很低,纸质票、线下结算仍占主导地位,尤其是长途客车等交通资源非常分散。
过去几年,出行行业一直在发力低线城市交通票务数字化,试图打通从省会到下属乡镇的主要节点。今年,同程旅游正式将微信小程序“城车北”升级为“城市通”,整合火车票、机票、酒店、出租车、度假等业务资源。
“城市通”的升级只是城市旅游服务升级的一个缩影,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进智慧旅游建设,将旅游服务纳入城市基础设施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、宜昌三峡机场与同程旅游合作,打造数字化平台、综合会员计划和联运解决方案,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
这些隐形的任务将来会逐渐体现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,并内化为游客的切身体验。
结论
任何行业都会有周期,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。
如今,中国旅游业正在经历一轮供给与需求的变化,传统旅游的“人、地、货”正在被重塑,新的人群、需求、供给让整个市场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更持久的想象空间。
在此背景下,今年以来旅游业快速增长、头部旅游平台业绩爆发式增长也是理所当然。
而一直默默坚持、积极拥抱变化的从业者,将有机会抓住市场动能带来的“复苏红利”,实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业绩增长。
应受访者要求,于飞、孟宇、杨峰帆、沈宇、杜锋、赵婷为化名。
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:taimeiti,或下载钛媒体App